西部网12月15日讯:近日,科技部官方网站公布了《战略性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立项名单,“盐湖锂镁资源高效开采与绿色加工技术”名列其中。
这个项目由西安的一所高校牵头,它究竟有何优势?为何能脱颖而出?未来将达到什么目标?带着一系列的问题,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新技术降低锂提取成本降低我国对进口锂资源的依赖
记者了解到,“盐湖锂镁资源高效开采与绿色加工技术”项目由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牵头,联合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陕煤地质集团、江西理工大学、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等9家科研院所及单位共同承担。
这项技术让锂的提取得以突破。目前,新能源汽车所用的锂电池,70%都来自于富含矿物质的盐湖提取。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王磊团队锚定国家需求,自主创新探索出路,并从西安赴青海冷湖、格尔木和柴旦等地,将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实现产业化,使锂的提取成本从3万元/吨以上降至1.5万元/吨之内,且更加环保,大大降低了我国对进口锂资源的依赖。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王磊向记者介绍,“这项技术实施成熟后,锂的产能每年以10倍递增,将解决我国盐湖锂镁资源勘查及高效综合利用中存在的诸多难题,提升我国锂镁资源开发技术与装备水平,带动相关产业集群发展,为我国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及青海省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建设提供重要技术保障。”
移动提锂装置。
本土“金膜式”跨出科技转化“死亡之谷”
当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面临多重掣肘。一方面科研与生产相分离,大量研发成果在技术特性上不适合商品化、产业化,无法跨越科技创新的“死亡之谷”。另一方面,缺乏资金支持也让转化难上加难。
“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确实会遇到各种难题,但我们闯过来了,走了一条全新的科技转化之路,我们称为‘金膜式’,在我省开创了先例。”王磊告诉记者。
早在2017年,由陕西省科技厅支持,王磊依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优势学科,组建了陕西省膜分离技术研究院,围绕膜分离科学和技术进行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为产业化提供共性技术平台。
依托平台,王磊又组建了由团队控股,重点研发高性能超滤、微滤、纳滤、正渗透等膜分离产品与设备的创新企业和种子基金,形成了“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资本运营”的全产业链转化新模式。
盐湖提锂技术之所以能被转化,就是因为前期他们贯通了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资本运用,形成了“联合研发平台+专业孵化器+种子天使基金”三位一体的高校成果转化新模式,开创性地把基础研究平台、科学研究基地与成果转化推上了快速通道。
目前,王磊团队已在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医疗器械三大领域孵化了十余家高科技企业,申请专利80余项,已授权专利40余项,其中30余项已实现了转化生产,专利转化近亿元。
不断繁荣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雨林生态
王磊以杯子作为终端产品为例介绍说,随着技术发展的瞬息万变,如果团队没有持续改进杯子工艺,为提升做努力,那这个产品将很快被淘汰。
创新链带动产业链,产业链反哺创新链。更多人才迅速成长,所孵化的企业既是生产基地,也是实践基地,更是深度研发基地。在这一链条上,团队培养出硕、博士创新型人才近200名,形成了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应用、管理等完备的人才体系。
在王磊看来,围绕技术提升,只有不断提高终端产品的技术壁垒,才能在这个行业处于不败之地,才容易孵化出大型企业。“这对科技成果转化来说很重要。”
王磊表示,未来,团队还将把“研究院+有限公司+种子基金”的创新模式,落地于“技术+市场+资本+资源”的转化实践中,持续帮助高校建立科研成果与市场产业化的“桥梁”,帮助更多高校科研院所及机构破解成果转化的难题,繁荣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雨林生态。同时,围绕膜分离技术,加快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以关键核心技术服务经济社会。